完成了開心的「千葉Aqualine馬拉松」之旅,還是要來檢討一下準備的過程。
↑完賽獎牌,是用千葉當地的木材製作的,相當特別。
如同之前,還是以條列式來簡單分享一下:
一、賽前身體狀況的調整:
由於這場主要是跑開心的,所以並沒有特別的調整。不過正賽日的前一天也沒有讓自己太累,避免賽事日當天過於疲勞。
二、練習量:
在這場之前,其實跑量有點少。因為前一場賽事「北海道馬拉松」完跑後,就暫時沒有把跑量增加,有點進入半休息狀況。不過中間還有參加過兩次半馬以上的賽事,以及一次30KM左右的練習。所以有把跑感維持住,才能夠順利完成。
三、正賽日的過程:
其實就是開心跑,但再一次看到主辦單位與贊助商的用心。不論是補給還是加油團體,都是蠻盡心盡力的。而配速也沒有特別拉高,就是穩穩的去跑。但後半段遇到一些上下坡,確實有比較累一點就是了。
四、裝備與補給:
裝備,因為想說日本賽事的水站安排是很妥當的,所以就沒背水壺腰包了。不過還是有自備補給包與BCAA,畢竟光靠水站的補給還是不妥,自己要帶一些比較心安。
五、出國賽事的天數安排:
這一次到千葉,安排了五天,一樣是五六日一二。這樣的天數還是我比較推薦的。但若是不會太累,多安排一兩天觀光行程還是不錯的。
↑超可愛的チーバくん,希望有機會再看到你。(話說2017高雄馬拉松他有去喔。)
心得:
這一次到千葉參加「千葉Aqualine馬拉松」,本來就是設定為歡樂跑賽事,所以沒特別在意成績,所以還花了蠻長時間完賽的。但在跑的過程中,看到東京灣景,還有跑到跨海高速公路上,以及看到自衛隊的分列飛行,都是很難忘的經驗。
不過不論是那一場日本賽事,其實大會都安排的算是不錯。像千葉縣並不是沒有其他路跑賽事,但就主打這場兩年才辦一屆的賽事「千葉Aqualine馬拉松」。而且後來才知道,其實這場賽事跟「台北馬拉松」(12月)、「高雄馬拉松」(2月)是姐妹賽事,會互相邀請選手前去參加。而「千葉Aqualine馬拉松」的官網都有介紹派遣選手、宣傳組在台北、高雄的照片,但台灣這邊的賽事似乎都沒提到這樣的交流,其實相當可惜。
另外,這場賽事的參加獎,原來真的是參考台灣跑友大家基本上應該人人都會有一個的大紅袋(也就是路跑協會指定袋)! 這也是從「千葉Aqualine馬拉松」的官網發現的。可能是主辦單位覺得這樣的袋子環保又好用吧!而且又有特色,甚至要來台灣比賽都可以使用!真的是一舉數得呢。(可參考此連結:LINK) 不過日本其他賽事一般還是選用70X50cm的大塑膠袋,因此可能在推廣上還有點困難吧。
↑有圖為證。半馬則是藍色的袋子,LOGO是圓的,也不賴。
再來就是大會其實蠻不錯的,讓外國參加者排在B/C區出發,這點很貼心。我猜想可能是怕說有些海外跑友是特地來千葉玩跑,不是要來拼成績的,又怕這些海外跑友玩一玩到跑不完,就把海外跑友擺在B/C區出發。這點真的算是相當用心,可以說是賓主盡歡吧。不過如果海外跑者參加人數比較多,可能也不方便這樣安排。(如大阪馬拉松。)
而這場賽事讓我覺得最妙的就是跑到35KM左右,竟然有一個土產品區,大會工作人員還在一旁發給跑友一人一個塑膠袋,然後旁邊有很多土產品,像是仙貝、餅乾、小甜點等等,讓跑友自己拿,再裝到袋子裡,如果沿途吃不完,就會拿著一袋跑到終點,其實是相當特別又有趣呢。
然後這場賽事也有半程馬拉松,其實若不想那麼累,且同時想享受跑在東京灣上,也是可以參加半馬的。因為一直到半馬終點前,路線跟全馬是一模一樣的,也是可以享受不同的感覺。但我是覺得特地來跑一場半馬,是有點可惜了。
最後呢,我想日本除了幾個比較經典的賽事外,這些地方較大的賽事,其實更值得大家來體驗看看。不論是像千葉、或者我先前有參加過的北九州、熊本等等,這些地方為了馬拉松,其實都付出相當多心力在舉辦,而且為了讓賽事更好,都做了很多努力,像是送土產、住宿折價券等等的,但最主要還是賽事本身的安排與規劃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當然囉,當地居民的加油與鼓勵,才是讓很多跑友不斷的前往日本參賽的理由之一啊。這也是希望台灣賽事慢慢能夠向日本賽事看齊的一點,但還是需要點時間。
↑賽事隔天的千葉日報頭版,很酷吧。
以上就是我在「千葉Aqualine馬拉松」的檢討、回顧與心得。謝謝抽空觀看。
下回賽事分享見。路跑的故事,繼續,未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